跳到主要內容

【兩岸協議監督聯盟 新聞稿】反對餿水油頂新併購中嘉網路



兩岸協議監督聯盟 新聞稿

反對餿水油頂新併購中嘉網路
剛因餿水油事件引發全國騷動的頂新集團計畫併購中嘉網路,「兩岸協議」監督聯盟(簡稱兩督盟)召集人賴中強邀請關注媒體改革運動的民間團體及學者召開記者會,由親中財團介入媒體將可能干預新聞自由的角度,陳述反對此併購案之理由。

在中國有「人()質」的財團,不具備經營台灣媒體的獨立性資格
    兩督盟召集人賴中強表示,檢視香港新聞自由逐漸淪喪的經驗,歷史告訴我們,所有在中國大陸有重大投資的財團入主香港媒體後,均發生言論自我審查,媒體經營者、報社主管干涉評論、新聞內容等侵害言論自由的事件,尤其是在涉及中國的議題上(如下表所列)。鑒於中國政府介入影響台灣輿論的強烈動機,復鑒於中國政府對民營企業高度管制的威嚇能力,兩督盟強烈主張在中國有「人()質」的財團,不具備經營台灣媒體的獨立資格。魏家頂新國際集團在中國經營康師傅食品、德克士餐飲、福滿家便利商店等,其中國營收為集團營收之主要來源,中國政府對頂新魏家具有高度管制的威嚇能力,魏家企業隨時可能遭受中國政府威脅,自不具備經營台灣媒體的獨立性資格;NCC 應駁回其收購中嘉網路公司股權之申請。

媒體名稱
經營者
經營者於中國事業
侵害言論自由爭議事件
明報
張曉卿
(創辦人查良鏞、前經營者沈寶新)
張曉卿創辦的常青集團,是中國改革開放後最早進入「內地」投資的國際跨國公司,在中國「內地」總投資額近20億港元,其投資範圍涵蓋木業、石油產業、公路建設業等。
(1)今年16撤換總編輯劉進圖
(2)今年72日編務董事呂家明,於約凌晨3時半,在編輯部主要成員不知情下,擅自下令停印,修改頭版頭條標題將「爭普選大遊行,人數10年新高」,修改為「數百預演佔中,警員抬人清場」。
信報
李澤楷/李嘉誠次子
(前經營者為林行止)
1989中國大陸發生六四天安門事件,於當時外資企業大舉撤資的時候,李嘉誠反而大舉進軍中國大陸市場,成為了香港在中國大陸的最大投資者
(1)20108月,評論人陳雲狠批地產商的文章〈港財閥請「地獄式捐獻」〉在政論版刊出後兩日,就被《信報》以改版為由,通知其兩個專欄均將被取消
(2) 201311月,評論人練乙錚一篇分析港視不獲發牌原因文章,被刪去一段質疑有高官涉貪的分析,理由是「要在作者的抒發指數與《信報》的安全指數之間取個平衡」。
(3) 20139月,「獨眼新聞」一篇質疑無綫新聞報道偏頗的分析,被以稿擠為由強行抽稿,觸發副總編輯袁耀清(筆名游清源)帶領整個獨眼團隊集體辭職
南華早報
郭鶴年
(前經營者為梅鐸新聞集團)
香格里拉酒店集團,嘉里糧油,房地產、食品業、採礦業
(1)郭鶴年入主後,專欄作家Danny Gittings、駐北京記者Jasper Becker中國版編輯林和立均遭解僱,林和立的職位則由吉林省政協委員的王向偉接任,這些動作被外界認為是淨化對中國政府批評之舉。
(2)2012年,香港媒體在李旺陽蹊蹺死亡後的第二天普遍大幅報導,而《南華早報》只在A6內版刊登了一篇簡訊。67日,《南華早報》外籍兼職編輯普萊斯(Alex Price)寫電郵給總編王向偉,認為這樣做是自我審查。內部洩露的電郵顯示,零售版的有關報導是經該報總編王向偉親自拍板刪節





政府應為食安把關  NCC應健全傳播環境
台大新聞所教授林麗雲痛批昏官奸商誤國。食安事件中民眾關心的是食品的品質,要求政府為食安把關,業者盡社會責任。而傳播內容是人民的精神糧食,節目的品質至為重要,包括正確的資訊,充份的觀點以及多元的價值觀。因此,政府除應為食安把關外,也應健全傳播環境。在本併購案中主管機關國家通訊委員會(NCC)更應站在「促進通訊傳播健全發展」以及「維護消費者權益」立場(該會組織法第一條),嚴審本案並要求業者負起社會責任。
首先,本案恐渉及適格性問題。頂新集團以製油起家,之後到中國發展時擴張到食品業,回台後買下味全集團,最近又積極在傳播產業布局。但卻連本業都無法顧好,無力把關,連連出包。旗下味全公司五個月內使用了十五噸以上的餿水油,十二項肉鬆肉醬產品均有食安疑慮。食品藥物管理署署長甚至怒斥頂新是「罪無可恕、罪大惡極」。部份網友還發起抵制運動,呼籲拒買拒用頂新旗下所有產品。讓這個官員口中「罪無可恕」以及受到抵制的集團進軍傳播產業?

本案也涉及公平上下架的問題。有線電視系統業者可控制頻道的上下架以及位置。一旦頂新集團掌控了全台最大的有線電視系統,各家新聞台可能為了上架或位置而自我審查,不敢報導該集團負面的新聞,結果將嚴重影響民眾知的權利。因此主管機關除要求系統業者不得控制頻道內容,更應建立公平的上下架機制(如成立「審查委員會」等),以公平、公開與透明的方式審議有線電視頻道的上下架等。

NCC也應要求系統業者盡社會責任。過去缺乏政策引導,台灣的財團多收購有線電視系統,而不會投資內容。因為系統業是暴利,可直接向觀眾收費,又可向頻道業者議價,在轉手之際又可再炒作價格,再賺一筆;系統業者投入節目生產的資源將更有限,節目品質無法提昇,受害的是閱聽大眾。因此主管機關應要求系統業者盡社會責任(包括提升整體的傳播環境),或從系統業營收中抽取一定比例的特種稅,作為獎勵優質節目製作之用。


時間:9/11(四)上午10
地點:立法院中興大樓103會議室
出席代表:
賴中強(兩岸協議監督聯盟召集人)
林麗雲(台灣大學新聞所教授、媒體改造學社常務理事)
呂忠津(台灣教授協會會長)
邱文聰(中研院法律所副研究員、台灣守護民主平台理事)
葉大華(公民參與媒體改造聯盟召集人)


新聞聯絡人:嚴婉玲 0910951200

留言

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

【聲明稿】媒改盟聲明:關於52台,NCC應避免排頻「碎片化」 讓全體國人擁有看到公廣新聞服務的同等權利!

【公民參與媒體改造聯盟 與 媒體改造學社 聲明】 關於52台,NCC應避免排頻「碎片化」 讓全體國人擁有看到公廣新聞服務的同等權利!  有線電視52台「空頻」多時,影響全台近五百萬有線電視收視戶權益。如何儘速且妥適解決52台空頻問題,且避免排頻結果過於碎片化,允為NCC近期需要面對的迫切課題。  我們同意NCC日前宣示的四項處理原則,亦即「增進市場競爭、消費者權益保護、內容多樣性及其他公共利益」。我們認為,促成公廣華視新聞頻道上架52,應該是目前最符合上述處理原則的決定,因為公廣華視頻道的收視率雖非最高,但其新聞內容專業表現相對優質,不僅少有內容違規裁罰記錄,而且明確拒絕新聞置入性行銷,也不會為了收視率考量而製播羶色腥內容。  我們認為,公廣集團有責任提供全時段優質新聞服務給全體國人,而全體國人也有權利要求在有線電視新聞頻道區塊看到公廣華視新聞頻道!  目前,中嘉有線電視系統已正式向NCC提出由公廣華視新聞頻道上架52頻道之申請。對於中嘉在有線電視新聞頻道區塊首度提供公廣集團華視新聞上架之壯舉,我們予以肯定與支持,因為國人終於在主流新聞區塊中擁有一個來自於純商業新聞頻道之外的選擇。雖然公廣華視新聞頻道目前與其他商業電視台一樣有播出商業廣告,但它比一般商業台肩負更多公共價值與義務,並且近年來也在事實查核和新聞品質的把關上投入相當多努力。  為了保障國人在有線電視新聞區塊看到公廣華視新聞,此次排頻結果自不宜過度碎片化,以免徒增電視新聞市場秩序紛擾,尤其不宜任由少數商業電視集團繼續寡占目前仍具有頻道稀少性的新聞區塊。  我們呼籲,NCC應儘速通過公廣華視新聞頻道上架或移頻至52台,因為公廣華視新聞頻道上架52台應該是一個最符合公共利益的選擇,NCC也有責任予以促成。

【聲明稿】媒改盟聲明:媒體不應濫用新聞自由,NCC應嚴格落實換照審查

  針對中天新聞台執照換發一事,公民參與媒體改造聯盟有以下聲明:   憲法保障新聞自由之目的並非保障新聞媒體自身之利益,而是確保新聞媒體免於外在及內部的干預,以達成新聞監督政府的「第四權」功能。根據前大法官林子儀之見解,「政府為維護新聞媒體的自主性和促進新聞媒體提供多元資訊,針對新聞媒體制定管制措施,是符合新聞媒體理念的具體管制目的」。故頻道換照審查並非政府對於新聞自由之侵害,包含中天新聞台在內之任何頻道,沒有逃避規管的權利。   中天新聞台之營運問題並非一日之爭。依據 NCC 資料統計,中天新聞台在本次執照有效期間,遭裁罰及警告件數高達 23 件(違規情形詳見註一),累計罰鍰金額逾千萬元,為全台新聞頻道之冠,顯見其內控之失靈。針對 2014 年執照換發之附款承諾中天新聞台亦未積極實踐,遲至 2019 年才在遭 NCC 裁罰後,完成「獨立審查人」設置。對於如此頻遭裁罰,無法落實附款承諾之新聞頻道, NCC 更應秉持《 通訊傳播基本法 》賦予之權責,依《行政程序法》、《衛星廣播電視法》及《換照審查辦法》審慎公正進行換照審查,勿枉勿縱。   連日來,包含中天新聞台本身製播之內容在內,針對中天新聞台換照審查存在許多流言蜚語。媒改盟呼籲中天新聞台應恪遵自訂之《涉己事務新聞製播規範》,妥善處理涉己新聞,不應讓新聞媒體淪落為為自身利益辯護之工具。各政治勢力、利益團體請勿企圖操作換照審查結果,藉此謀取政治、經濟利益,戕害台灣得來不易的民主法治基礎   台灣電視新聞亂象叢生的問題由來已久,媒改盟認為解決之道應從嚴格落實頻道申設、評鑑和換照機制,淘汰不適格之頻道經營者做起。讓有心為提供電視新聞服務之經營者進入市場,觸發台灣電視新聞製播品質向上提升之動力。 註一:中天新聞台於本次執照效期內( 103.12.12 ~),違規情形包括: 1. 共計違規 23 次,受警告處分 2 件,受罰鍰處分 21 件,核處金額共計 1,073 萬元。 2. 受核處事由:未善盡事實查證 12 件、節目廣告不分 2 件、妨害兒少身心健康 3 件、違反兒少法 1 件、妨害公序良俗 4 件、營運不當損害民眾視聽權益 1 件。

各電視新聞自律與倫理委員會網站連結

各電視新聞自律與倫理委員會網站連結如下,請大家一起監督。 壹傳媒倫理委員會 中天倫理委員會 民視新聞自律暨諮詢委員會 TVBS新聞自律諮詢顧問會議 三立電視股份有限公司新聞自律委員會 中華電視公司自律諮詢委員會   中國電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倫理委員會   臺灣電視公司自律委員會   年代評議委員會   東森新聞暨節目諮詢委員會 非凡新聞自律委員會